安防世界网_广东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协会

从河源水上智慧监管模式看安防技术在智慧水利中的应用

2021.06.16来源: 广东安防协会编辑:媒体部

今年年初以来,河源干旱少雨,万绿湖水位持续下降,目前库区水位已降至94米,已达30年来最低水位,对万绿湖辖区船舶航行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河源东源海事处积极开拓创新水上智慧监管模式,全面打好历史性枯水期攻坚战。并运用一系列安防技术和手段,助力水上智慧监管模式顺利运行。

一是以科技手段助力隐患排查。联合航道部门全面开展航道水域现场巡航检查工作,拓展空中无人机巡航技术,全面排查航道暗礁,定期组织人员对浅滩进行标记。

 

二是运用CCTV监控设备端口,对辖区重点水域、码头、渡口进行24小时线上视频监控;利用智慧海事监管平台与船员实现通航信息互享,线上划分枯水期管控区域,设置区域管控条件和区域违法行为报警通知,完善各类通航要素,优化数据应用,对暗礁、浅水位航段进行标识。

三是定期开展线上一键巡航,实时掌控船舶航行动态;组织人员强化现场巡航执法,利用AIS导航设备、VHF无线电设备、“海事之眼”程序、“海事之手”程序,提高现场执法水平,严厉查处违反禁限航规定等违法行为;运用无人机巡航技术对重难点监管区域进行空中巡查,实时远程传播警示信息,现场远程监督在航船舶。

通过线上巡航、车船现场巡航、无人机空中巡航相结合,全方位打造海事智慧监管立体化生态,努力实现“辖区可视、数据可溯、管理可控、功能可靠、服务可达”,实现“研判、指挥、执行”一体的应急反应机制。

从河源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国水文系统情况复杂,对民生影响大,一旦发生干旱或汛情,将极大地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并有可能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且我国水利系统各地情况不同,部分水库位置偏远,受气候影响大,易发生洪涝灾害。人工监控成本高,难以做到24小时全天候监控。

因此,结合安防技术进行水文监控,发展智慧水利,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在水文监测体系中,我国逐渐往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体系发展,并在逐渐构建水情预报业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2019年,水利部门先后发布了《加快推进智慧水利指导意见》、《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智慧水利网信水平三年行动提升方案(2019-2021年)》等多项文件,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强化水利行业监管、推动智慧水利发展。同时,相关智能技术也不断涌现。

目前,在智慧水利建设中,视频监控、5G、机器人等技术大放异彩。它们如何助力构建智慧水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安防技术助力构建智慧水利

视频监控助力防汛抗洪

以水库为例,由于场景开阔、水域面积大,有专用机房,且一般需要录像,可采用日夜两用的高清网络摄像机,通过接入光纤专线或通过4G、5G无线网,将现场画面传递到监控中心。

目前,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借助智能分析算法可实现对水库的水体质量和表面漂浮物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污染或溺水事件,还可配合水质探测装置进一步准确掌握水资源状况。

在汛期期间,通过视频监控时刻注意水库的水位状况。通过机器训练,实现摄像机学习并识别水位线标尺,精确识别出室外实时水位情况。同时结合报警规则预设,当水位线到达预设值时触发警报,并将防汛信息第一时间传回指挥部。

机器人展现天地空全方面价值

而在众多智能技术与装备中,机器人毫无疑问是智慧水利发展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5G、AI、物联网等技术都能配套到机器人身上,使其集万千功能于一身。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还能通过天地空一体化作业,展现出全方面的升级助推价值。

其中在空中作业方面,空中机器人也就是无人机,能够展现出强大监测价值。凭借应用灵活、操作简单、覆盖面广等特点,无人机能从空中进行洪涝灾害监测、水利工程监测、水环境监测等多种任务,让人们轻松掌握相关灾情、环境和工程信息。

同时在地面作业方面,各种特种机器人,如抗洪抢险打桩机器人、涵洞探测机器人、管道巡检机器人、河道疏浚机器人等,也能够帮助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后,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巡检和及时疏通,从而保障水利设施运维的稳定、常态与安全性。

除此以外在水下作业方面,水下机器人的出现与应用也能对水利工程监测、水环境监测、水下设施清洁维护、水下抗洪抢险等发挥出重大价值。有了水下机器人的助力,人们不仅能从水下近距离开展水利建设,更能将水利范围从河湖拓至海洋。

智慧化水利指挥调度中心解决水资源调配问题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是全国水利大省,省内水网密布,大小河流共1.2万多条。河流范围广,水域划分复杂,跨部门协作效率较低等问题,是考验广东省河长办和广东省水利厅治水管水的一大难题。广东省水利厅针对目前管治存在的难点,启动实施了“互联网+现代水利”行动计划。其中,打造智慧化水利指挥调度中心则是省水利厅重点项目之一,是未来整个广东省水利的调度中心、通信中心、数据中心,也是全省水利系统的“中枢大脑”。

在珠三角调配智慧中心中,可以通过LED电子显示信息系统,满足数据采集、监测可视化展示、数据报警及预警、水域分析、移动展示和智能报表功能,实现了应急调度智能化管理,确保珠三角地区水利系统安全、经济合理运行的目标。

在对港供水省级指挥中心中,已搭建具有超高清显示分辨率的LED电子显示信息系统及稳定播控系统,能够准确、及时的将对港水资源运行信息提供给指挥人员。该项目搭建供水管理系统,可实现实时监控,帮助指挥人员有效掌握对港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制定科学、合理供水调度方案功能,确保积极有效处理对港供水指挥调度工作。

那么广东省是如何应用安防技术搭建起智慧水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省智慧水利建设安防技术应用情况

佛山水文分局深化无人机测流应用研究工作

1月19日,佛山水文分局在广东水文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马口水文站开展本年度首次无人机测流技术应用试验。

本次试验主要是测试优化后的无人机全自动测流功能及外业一体化操作装置。无人机全自动测流是实现智能化测流的关键,外业一体化操作装置是流量测验便捷性的保障。

从2020年9月起,为优化这两项功能,佛山水文分局技术人员多次与开发单位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多次测试和升级,无人机测流从以往需要多人多设备配合到现在实现测流一键式和装备一体化,操作使用更加灵活快捷。

现场测试后,技术人员还进行了技术交流,对本年度无人机的测流比测及适用性研究等工作开展了深入探讨,进一步加强无人机操作人员培训,加快无人机测流系统的比测及适用性研究,为应急监测及灾害处置提供全方位、多要素的技术支持。

茂名:“智慧治水”监管全覆盖

为扭转河道管理“被动监控”向“主动监控”的转变,化州市积极将“互联网+”引入河长制工作,推动首个“智慧河道监控”系统,开启智慧治河新模式。平均约每1.5公里设一个点,约建62个监控点位,实现鉴江、罗江(合江至化州城区河段)河道全流域监控覆盖,在重点河道、路口以及可取证执法地点采用联动的方式进行监控。

该系统可与治安二期视频监控平台对接,为加强河道管理执法提供依据,为“打造平安生态水系”提供保障。该系统投资约600万元,目前已完成62个监控点位和2个大监控屏幕的安装工作,进入调试试运行阶段;下一步将“智慧河道监控”逐步覆盖其他主要支干流及水库、支渠,进一步完善河湖管理“一张图”。

北江芦苞试验段项目:“大禹针”智慧水文杆,实现游泳智能识别警示等业务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如今,技术人员研发“大禹针”,实现了洪水监测、水位智能识别、采砂船智能监管、芦苞闸无人值守、芦苞大堤安全运行、游泳智能识别警示等智能化业务。该杆已在广东北江大堤上线运行,将提升水利工程智能化监管能力和管理活动智能化监管能力。

“大禹针”通过水位、水质、雨量、视频监控等多种物联感知设备的接入,结合边缘计算对各类场景的智能计算和分析,具备统一设备接入、边缘智能计算、混合网络传输和灵活部署等优势。这形成了“感、传、智、用”一体化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支撑智慧水利感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除了“大禹针”,北江芦苞试验段项目建设目标还包括以5G通信作为试点,构建新一代水利融合物联网络;建设数字全息大堤,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以5G+边缘计算为支撑,开展智能分析等。

 

来源:安防展览网、a&s传媒、广东省水利厅、广州日报
整理:广东安防协会

上一篇:

助力智慧城市发展,住建部发布新版《导则》

下一篇:

潮州大力推广应用重型货车“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

在线咨询{
下载
加入协会
回到顶部